|    在现实生活中,常见公司、企业的出资人虚假出资或 抽逃出资的现象,虚假出资或抽逃出资是妨害公司、企业 管理秩序的行为。为此,《刑法》规定了虚假出资罪和抽逃 出资罪,对这种违法行为进行刑事规制,对依法构成犯罪 的,追究刑事责任。对不构成犯罪的,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 以进行行政处罚。在民事关系中,有关当事人包括公司和 真实出资的股东可以要求虚假出资和抽逃出资的出资人 补缴出资、返还出资或承担违约责任。可见,虚假出资、抽 逃出资行为会引发刑事、行政和民事三种不周的法律责 任。与国有资产界定关联的问题是,在国有出资虚假不实 或抽逃的情形下,国有资本控股公司、国有资本参股公司 以及国有企业、国有公司、国有事业单位设立的集体所有 制企业,-其企业性质和资产性质如何界定?还有,在国有出 资真实的情形下,其他非国有出资虚假不实或抽逃时,企 业性质和资产性质如何界定?对此,法学界有两种不同的 观点。一种观点认为,登记的企业性质不变,资产性质不 变;另一种观点是依照“谁出资谁拥有产权”的原则和标准 据实界定,即:如果企业注册登记时的资金来源与实际出 资不符或者出资后又抽逃的,以实际出资情况确定企业的 性质和资产的性质。依此观点,在国有资本控股公司、国有 资本参股公司以及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中,如果仅有国有 资本出资而无非国有资本出资的,就是国有公司或企业, 资产性质属于国有资产。反之,就是非国有企业,资产属于 非国有资产。这种据实认定说值得商榷。     首先,据实认定说实际上以行政执法或司法代替了 立法,以行政执法或司法否定了前述法律、行政法规关于 有限公司和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法人人格独立和法人财 产独立的基本民事制度,物权基本制度不复存在。     其次,按照搪实认定说,《刑法》和《公司法》关于虚假 出资、拍逃出资的刑事、行政、民事法律责任的规定形同 虚设,实际上不再有存在的意义,相关责任者承担刑事、 行政、民事责任就丧失了法理依据。与此同时,正常的企 业、公司管理秩序将陷人混乱,法律适用也将陷入混乱。 例如:在有限公司制度下,股东的股权与实际是否出资属 于两个不同的法律关系,没有实际出资不等于没有股权 C 而按照据实认定说,不论是国有股东还是非国有股东,股 权实际上就完全丧失了。     再次,在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均没有实际出资或 抽逃一空,或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均没有完全出资,企 业或公司通过贷款、借款等途径经营发展积累起资产的 情况下,登记为国有资本控股公司、国有资本参股公司和 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的企业性质及资产性质又将如何界 定?面对这种情形,据实认定说必然进退失据,无法解决 这一现实问题。     因此,以是否实际出资据实判断企业性质及其资产 性质,缺乏法律和法理依据,弊端显而易见。1996年7月 19 日,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在《关于核定企业经济性质有 关问题的答复》·中认为:“经审查原登记为全民或集体性 质的企业,主办单位实际未出资,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和主 要经营者也未投入,而主要是靠贷款、借款和政策扶持等 开展经营的,原核定的经济性质不变:-··这一答复意见,符 合法人财产独立和物权的基本法埋,也符合法人财产独 立和物权基本法律制度,体现了国有资产和非国有资产 平等保护的基本法律价值和法治精神,值得在司法实践 中参照适用。 |